中国人民银行6月14日发布的5月金融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1.14万亿元,其中5月新增贷款近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8万亿元,其中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06万亿元左右,一举扭转4月新增社融为负的情形。
广义货币(M2)余额、狭义货币(M1)余额增速进一步放缓。5月末,M2余额301.85万亿元,同比增长7%;M1余额64.68万亿元,同比下降4.2%。
分析人士表示,5月社融总量平稳增长,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利率水平维持低位。当前,信贷增速受去年信贷高基数和一些短期扰动因素影响,但节奏更加均衡,对经营主体支持“实”的成分进一步显现。展望未来,利率下调仍有空间,但进一步降息面临着内外部“双重约束”。
信贷“挤水分”“去虚胖”
对经济实际支持力度不减
前5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1.14万亿元。分析人士认为,今年以来,信贷投放节奏更加均衡,信贷总量增长合理,支持实体经济仍有后劲。尤其是,信贷增长“挤水分”效果显现,支持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升。
“5月新增贷款同比回落,总体在市场预期之内,但仍保持在相对高位。”分析人士表示,当前,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缺乏足够的需求储备。此外,季度GDP核算方式优化后,在地方政府督导下,虚增存贷款现象有所缓解。在此背景下,5月新增贷款依然接近1万亿元,并不算少。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信贷投放节奏回到由实体融资需求主导,金融机构业绩冲量的影响进一步弱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平滑了传统信贷投放“大小月”的波动。
今年以来,金融管理部门引导金融机构盘活信贷存量,对金融数据“挤水分”“去虚胖”。分析人士称,信贷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适配。尤其是,近期规范“手工补息”和资金空转,部分企业过去“存贷双增、低贷高存、虚增套利”的模式难以为继。金融数据表面上看增量没那么大,但数据更实、效率更高,反映的是对经济实实在在的支持。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目前的货币信贷增速符合经济运行需要,未来要做好的是均衡投放,确保信贷资源在年内均衡投放,避免在某些时段过度集中或短缺。
M2增速放缓
高基数和阶段性因素扰动
M2增速受多因素影响略有放缓,但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相适配。数据显示,5月末,M2余额301.85万亿元,同比增长7%。
关于M2增速下行的原因,分析人士判断:一是去年高基数扰动;二是高质量发展阶段主动“挤水分”;三是受到企业和政府债券发行节奏等阶段性影响。
分析人士表示,去年是疫情平稳转段后的第一年,政策支持力度较大,M2增速明显加快。在去年的高基数上,今年的增速会有回落。此外,存量M2余额已超过300万亿元,很难寄希望于货币总量持续两位数的高增长。
“金融机构受传统规模情结影响,以往有靠虚增存贷款做高金融数据的现象,这在经济转型升级阶段越来越不可持续。”分析人士表示,在“挤水分”的过程中,M2增速也会有所回落。
分析人士认为,5月企业和政府债券发行规模明显增加,同比多增近9000亿元。特别是近期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具备收益率高于存款、流动性较强、风险相对较小等特点,受到了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热捧。通过购买理财等渠道,居民和企业的存款大量流向债市。
5月社会融资规模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据初步统计,2024年前5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8万亿元。分析人士称,企业和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加快对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形成稳定支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财政政策正加快落地,社会融资规模结构不断优化。
贷款利率处于低位
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
二季度以来贷款利率仍处于历史低位。5月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分别在3.7%和3.6%左右,同比下降超过0.2和0.5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企业和个人房贷利率已经进入“3”时代,与国际主要经济体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营造了良好的利率环境。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魏国学认为,贷款利率下降能降低长周期基建项目融资成本,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适度减轻居民房贷利息压力,进而稳定投资和消费预期。
今年以来,货币政策操作稳健,兼顾了多目标的平衡。展望未来,分析人士表示,进一步降息面临内外部“双重约束”。从内部看,银行净息差继续收窄,截至一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较上年末进一步下降15个基点至1.54%。从外部看,人民币汇率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