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受猪肉、工业品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6月CPI进入“零增长时代”。而受石油、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继续回落及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PPI环比、同比均下降。

  国家统计局7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CPI同比由上月上涨0.2%转为持平,环比下降0.2%。PPI同比下降5.4%,降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为2016年1月以来最低值;环比下降0.8%,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

  从今年上半年整体来看,1~6月CPI平均上涨0.7%,1~6月份PPI平均下降3.1%,物价整体处在较低的水平。6月份CPI、PPI继续走低,反映当前国内国际需求整体偏弱。不过,随着同期基数走低,市场预计PPI在近期触底后有望有所回升。

  华泰资产首席经济学家王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需求不足仍然是CPI持续走低的深层次原因。下半年,需要出台更精确有效的政策提振内需,可以考虑适当取消或逐步松绑一些需求端的限制性措施。

  核心CPI继续回落

  从同比看,CPI由上月上涨0.2%转为持平。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3%,涨幅比上月扩大1.3个百分点。食品中,鲜菜、薯类、鲜果和禽肉类价格上涨较多,涨幅在4.3%~10.8%之间;猪肉价格下降7.2%,降幅比上月扩大4.0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0.6%。

  非食品中,服务价格同比上涨0.7%,涨幅回落0.2个百分点;工业消费品价格下降2.7%,降幅扩大1.0个百分点,其中能源价格下降9.3%,扣除能源的工业消费品价格下降0.5%,降幅均有扩大。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对第一财经分析,6月份CPI同比由上涨转为持平,主要受消费淡季和供过于求带来的猪价降幅扩大、服务价格涨幅回落以及PPI传导影响工业消费品价格下降所致。考虑到去年夏季猪肉价格的快速冲高,三季度食品价格和CPI走势仍可能受猪价拖累承压。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6月CPI同比持平,略低于市场预期,且处在通胀与通缩的临界位置。尽管异常天气对鲜菜为主的食品价格形成了一定支撑,食品环比跌幅略小于季节性影响。但核心通胀仍弱于预期,特别是耐用消费品需求较弱,反映居民消费信心仍有待提升。此外,能源价格弱于预期也是CPI走弱的一个原因。尽管未来高温天气或对物价形成一定的支撑,但仍不能排除短期CPI同比出现下降的可能性。

  猪肉价格是CPI放缓的重要拖累项。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7日全国猪肉平均批发价为18.83元/公斤。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36个城市猪肉平均零售价为14.95元/斤。

  近期,生猪价格继续低位运行。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6月26日~30日当周,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低于5∶1,进入《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确定的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

  为推动生猪价格尽快回归至合理区间,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将会同有关方面启动年内第二批中央猪肉储备收储工作,并指导各地同步收储。国家高度关注生猪市场价格变化,将持续加强生猪产能和价格调控,促进生猪市场平稳运行。

  6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4%,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庞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反映出消费尤其是服务消费的需求补强仍难完全对冲工业和商品消费的弱复苏态势,经济内生动力和社会有效需求仍需呵护。特别是考虑到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应充分估计三季度、四季度经济增长可能面临的不确定性,重视和提升逆周期政策的稳信心、稳增长、扩内需效果。

  关于下阶段CPI走势,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三季度CPI同比有可能短暂进入负增长区间,但通缩风险可控。三季度猪肉价格同比跌幅有可能显著扩大,对整体CPI走势影响明显。其中,7月CPI同比有可能进入负值区间,估计在-0.3%左右。但这并不意味着下半年CPI面临较大的通缩风险,预计三季度促消费政策将进一步发力,居民消费修复势头趋于加快,核心CPI同比会稳中有升;进入四季度,伴随高基数效应退去,整体CPI同比也将稳定恢复正增长,年底CPI同比仍有望达到2.0%左右的常态水平。

  本轮PPI大概率已触底

  PPI方面,6月份,受石油、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继续回落及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PPI环比、同比均下降。

  从同比看,PPI下降5.4%,降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6.8%,降幅扩大0.9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5%,降幅扩大0.4个百分点。

  庞溟分析,PPI同比创七年半来最大降幅,除了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下降及高基数效应的持续拉低因素之外,也反映出地产和建筑链条动能以及工业生产强度仍偏弱的现实。但PPI同比跌幅大概率已触底,预计下半年PPI同比跌幅有望逐步收窄。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对第一财经分析,年内PPI将在6月份探底后将逐步回升。不过,国内需求属于恢复性增长,需求不足仍是突出矛盾,此外,全年翘尾因素为负,对PPI形成拖累。因此,国内下半年PPI负增长概率偏大。

  国家统计局称,受多重因素影响,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体下行。PPI降幅扩大,主要是受到国际国内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以及上年同期基数较高等的影响。PPI降幅扩大,加大企业经营压力,不利于企业效益改善。下阶段,要着力恢复和扩大需求,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生产和需求实现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带动工业品价格回到合理水平,促进工业平稳健康发展。

  扩大内需政策有望加力

  通胀数据反映出当前经济内生动力不强和需求不足,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

  政策措施正在酝酿中。6月1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围绕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等四个方面,研究提出一批政策措施。7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也表示,围绕稳增长、稳就业、防风险等,及时出台、抓紧实施一批针对性、组合性、协同性强的政策措施。

  国家发改委表示,将抓紧制定出台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持续改善消费环境,释放服务消费潜力。商务部也表示,推动出台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立足商务职能定位,围绕促进汽车、家居、品牌消费和餐饮业高质量发展,出台针对性配套措施,增强政策的组合性、协同性、有效性,并抓好贯彻落实。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杨伟民日前公开表示,居民消费的恢复是今年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关键,居民消费的扩大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关键。居民消费不足包括居民收入增长慢于经济 增长,居民收入占GDP比例偏低且逐步下降;房地产消费位居居民消费首位,居民对房地产相关支出的增加产生的挤出效果;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低等。

  “既要继续建设制造大国、生产大国,也要加快构建消费大国、生活大国。”杨伟民提出,我国的发展已经到了从追求生产大国向追求生活大国、从以制造大国为目标向以消费大国为目标转换的阶段。为此,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要逐步改变对住房、汽车和部分高端消费的抑制政策,对居民消费尽可能不干预、少限制;要改革身份证制度和住房制度,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伍超明也认为,尽管导致总需求不足的原因是多元和复杂的,但当前表现最突出的原因是居民、民企等私人部门的信心不足和预期转差,观望等待等偏谨慎心理及行为增多,构成宏观需求不足的微观基础。要稳定和扩大总需求,无疑要从改变或扭转微观主体行为着手,通过系统性而不是单个政策来提振信心、改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