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相关报道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商品占美国进口比例为13.3%,是200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中国作为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的地位被墨西哥和加拿大超过,一些媒体将之归因于中美所谓的“脱钩断链”的后果。

  事实上,去年中国仍是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占美国总进口商品的16.5%,两国贸易额以6906亿美元(美国口径)创下历史新高。中国占美国商品进口比例存在趋势性降低的现象,比如2017年占比为21.6%,去年下降至16.5%,今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13.3%,同期,墨西哥、加拿大、越南等国在美国的进口占比中持续上升。但是,今年中国出口美国减少主要是受电子产品周期影响,而非政治因素。

  疫情期间,居家办公和教育导致美国家庭对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需求大幅上升,过度透支了电子产品消费,进入2022年下半年至今,电子产品消费需求持续下降,令企业库存严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电子制造基地,对美电子产品出口有所减少,韩国、越南以及中国台湾等亚洲经济体电子对美出口增速也出现两位数下降。以苹果为例,其9成产能在中国,今年第二季度,我国超越美国成为苹果手机全球最大市场,显示出美国电子消费低迷问题。但是,美国汽车市场目前还存在供给紧张现象,加大了由墨西哥与加拿大进口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的规模,因此与从中国进口的规模对比,出现此起彼伏的现象。

  一些国际舆论非常重视中美贸易变化,以确认一种“脱钩”的趋势和预期,这些声音往往认为对中国而言有着更大负面影响,但这种先入为主的表面认识是肤浅的。实际上,中美贸易失衡在本世纪初就是双方外交核心议题。2008年次贷危机后,中美更将贸易再平衡视为战略,即中国需要扩大国内消费,美国增加国内供给,以纠正美国贸易逆差过大的问题。

  我国对外贸易额占GDP比重在2006年以64%达到历史峰值后,到2022年,这一数值降至30%左右。与此同时,2022年美国贸易逆差扩大至9481亿美元,创下历史纪录。由此可见,中国持续推动内部再平衡,而美国经济仍然依靠债务和进口维持运行,其结构性失衡并没有因为其对华发动关税战、供应链转移等而得到改善。

  在过去几年,东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欧盟、美国以及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占比分别是15.3%、13.7%、11.2%、34.3%,中国经济逐渐降低进出口占比的同时,也主动减少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这种结构性变化并没有影响到中国出口的规模和竞争力。世界贸易组织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在全球商品出口中所占份额为14.4%,高于2019年的13%和2012年的11%。

  我国正在摆脱过去“两头在外”的贸易模式——即大量进口各种资源和能源,然后为欧美市场提供廉价商品,在这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环境污染问题。随着我国制造业竞争力不断提高,我们越来越多地从组装代工向上游供应链、价值链环节升级,虽然近些年一些服装、电子等产业的组装部门向东盟、南亚、墨西哥等地区转移,但是,他们依然主要依赖我国的供应链体系,这从中国向越南、墨西哥出口规模大增的情况中可以得到确认。全球制造业对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依赖度不断上升。2021年,我国在全球中间品出口中的份额为12.9%,高于2017年的10.5%。

  我国正在利用产业优势扩大在一些地区的投资,增加了我们与这些地区的中间品贸易,并维持我们的产业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将更广泛和深入地扎根于全球产业体系和贸易网络,建立以我为主的产业链、贸易与金融网络,为我国企业不断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地位创造空间,并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因此,我们不需要过度担忧中美贸易变化,而是要在一个新世界创造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