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7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我国疫情后的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并且明确释放了扩内需稳增长的宏观调控信号。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相关部委在扩大消费内需、稳定民营经济、改善营商环境、提升外商投资、提振资本市场信心等方面,密集出台了系列稳增长的政策。这些政策聚焦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需求不足的矛盾,释放出明确的稳增长、促发展、强信心信号,针对性和时效性强,提振了市场主体的预期与信心。

  我国经济修复呈现曲折式前进的特征。从消费数据看,一方面,上半年的数据显示,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消费对于GDP增长的贡献已经超过了投资和出口,因此,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源;另一方面,从7月份以及二季度的数据来看,消费增长出现放缓的迹象。7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5%,增速较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不及市场预期。从投资数据看,无论是房地产开发投资、还是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都呈现出同比下降的趋势,房地产开发投资上半年降幅较大(下降7.9%,较一季度扩大2.1个百分点)自不待言,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增速也逐渐放缓。在此背景下,关于民营经济、商务信用、外商投资环境等系列政策开始密集出台。

  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大油门,充分释放扩内需新动力。下半年需要进一步加强释放逆周期调节的政策储备。一方面,需要中央部委层面继续在促消费、稳就业等政策领域不断释放“组合拳”;另一方面,需督促地方政府加快政策落地节奏,努力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继续夯实稳定下半年经济增长的基础;同时,需要兼顾跨周期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加强跨周期的宏观调控机制与作用,发挥好我国经济具有的巨大发展韧性和潜力,实现国民经济的中长期平稳健康运行。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下半年的经济预计将会在国内需求持续改善的基础上,逐步向常态化回归。整体上,2023年下半年消费会保持较快增长,工业生产能实现稳步增长,服务业延续向好恢复态势;但投资增速会维持逐步放缓的节奏,出口的下行压力的缓解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服务业和消费会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地位。实现全年增长目标,需要进一步正视并妥善处理好需求端存在的两大即期问题。

  一是通过更加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改善资产收益预期,修复居民资产负债表。首先需要正视企业和居民的高债务利息负担,着力降低企业和居民的债务利息支出。一方面,尽量减少期限错配,适度对短期债务适时展期;另一方面,调整优化房地产信贷政策,着力降低居民房屋贷款的利息支出。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在长期国债、地方专项债上做好平衡关系,积极探讨增加财政赤字的可能性。释放稳定资本市场的信号,不但在交易环节,也要在收入环节做好文章,持续提升资产回报率,改善居民和企业资产收益预期。

  二是通过积极有效的就业政策,解决好收入与消费的“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首先,改善青年就业和企业创收预期,保障收入渠道,确保消费不但恢复,而且可持续。如何多渠道改善市场和就业预期,成为其中的关键。其次,尽快修复疫情后的居民消费的“疤痕效应”和“抽丝效应”,促进消费预期的恢复。第三,综合考虑金融机构、企业和消费者的风险承受能力,畅通信息通道,衡量其中的融资成本,通过低利率的信用贷款手段提高汽车、家电和家居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