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Center

  [ 国际金价在周二突破2040美元后,周三开盘继续冲高来到2050美元一线,2080美元的历史新高近在咫尺。 ]

  近期,美联储鸽声阵阵。美联储理事沃勒(Christopher Waller)本周表示,当前利率水平已经足够使通胀回归到2%的目标水平,并表示若数据在未来3~5个月持续下降,将考虑降息,而这与经济是否衰退无关。

  该鸽派言论一出,美联储2024年的降息预期升至100个基点(BP)左右,隔夜各期限美债收益率大幅下跌,在周三拖累美元指数连续四天下挫,收盘跌破103关口。在此推动下,国际金价飙升,在周二突破2040美元后,周三开盘继续冲高来到2050美元一线,2080美元的历史新高近在咫尺;人民币也随着美元指数的走弱维持强势,本周继续大涨近200点,尽管周四公布的11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逊于预期,但美元/人民币仍交投于7.12附近。机构预计,受到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人民币有望维持强势。

  美联储明年降息预期不断升温

  近期,美联储降息预期不断升温,市场已经为明年降息100BP定价。两周前,美国相继公布CPI、PPI和零售销售数据,三个数据都显示通胀压力有进一步缓解迹象。其中,10月最新CPI结束了过去3个月的反弹,跌回3.2%,核心CPI同比跌回4%,逊于预期的4.1%。不过,密歇根消费者信心报告显示,美国短期通胀预期在11月升至7个月以来高点,未来5~10年的通胀预期更升至3.2%,是自201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不过,本周沃勒的言论夯实了降息预期,他认为当前利率水平已经足够使通胀回归到2%的目标水平,并表示若数据在未来3~5个月持续下降将考虑降息,而这与经济是否衰退无关。因而,当前的焦点落在降息的时间表上。亦有分析师认为,尽管加息周期大概率结束,但油价、地缘局势、经济增长等都使未来通胀充满不确定性,在通胀未能确认明显下滑前,美联储似乎都难以明言降息,这就表示目前市场的定价过于超前。

  周三晚间,数据显示,美国第三季度实际GDP年化季率修正值录得5.2%,高于初步估计的4.9%和5%的预测,为近两年来最快增速。第三季度GDP增长速度比最初估计的还要快,反映出对企业投资和政府支出方面的上修,这似乎又扰动了降息预期。本周四晚间,更关键的PCE数据亦将发布,市场预计整体PCE将从过去几个月的3.4%放缓至3.1%(可能是6月以来第一次下行),核心PCE从3.7%降至3.5%,后者是美联储最为看重的通胀指标。

  12月14日将是美联储今年最后一次利率决议,虽然市场已经不认为美联储会再度加息,但美联储和市场的预期分歧将落在降息的时间表上。9月,美联储点阵图显示,2023年年底前会再加息一次,而2024年年底利率将回到5%~5.25%区间(目前为5.25%~5.5%)。目前市场对明年6月开始降息预期热情高涨,12月的点阵图如何展现美联储降息的决心和预测便显得非常重要。

  “假如点阵图显示2024年年底前利率维持5%~5.25%区间,也就比目前利率只低25BP,市场对降息的预期或有所回落,美元或再次受追捧。”FXTM富拓首席中文市场分析师杨傲正对记者表示。

  在降息预期和美元走弱的带动下,近期直接受益最多的资产无疑是黄金。

  黄金在周二突破2040美元后,周三开盘继续冲高来到2050美元一线,目前回到2040美元附近。“目前金价高出200天均线5%左右,该比率处在过去10年平均水平上方1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金价在此前三次达到历史高点时的正向偏离程度分别为26%、13%和14%。这也意味着当前的价格有望冲击历史高点2080美元甚至再创新高。”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Jerry Chen告诉记者。不过他也提及,短期金价接近上升通道上轨且RSI指标严重超买,短线或有回调的需要,本周后续公布的经济数据至关重要。

  PMI数据偏弱无碍人民币维持强势

  美元的走弱也推动人民币持续走强。尽管最新公布的中国11月PMI未达预期,但这丝毫未影响人民币的走势。

  周四公布的中国11月官方制造业PMI从10月的49.5下降到49.4,低于预期的49.7;11月官方非制造业PMI降至50.2,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落,且创年内新低,但仍维持在扩张区域。

  “在美国PCE数据和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讲话之前,市场对PMI数据的反应相对温和,人民币对美元维持在7.12附近的偏强位置。”Jerry Chen表示。数据发布后,中国及与中国相关的市场的反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只是强化了更多刺激措施即将出台的预期。美元/人民币汇率对PMI的反应几乎没有波动,市场更关注美债收益率的变化。美元/人民币周三试图突破水平阻力,此前人民币已升破200日均线。

  国泰君安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周浩对记者表示,中国官方制造业和服务业PMI均未达到预期,进一步提升对政策支持的期望,而总体政策基调将在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披露,财政政策将成为关注焦点。

  在周浩看来,美元/人民币在PMI弱于预期的情况下仅略有回升,“然而我们认为7.17将继续是一个关键点位”。

  第一财经此前报道,市场应为进一步的人民币升值做好准备,预计会有更多的逼空,尤其在受到季节性因素推动的情况下。从2017年开始,11月到1月为传统结汇月,人民币都出现了明显升值,汇率对宽松货币政策的掣肘降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边际效应将逐渐减弱。尤其是当前中美息差仍大,人民币短期大幅反弹之下可能会吸引套息交易者进场,即重新做多美元以赚取更多利差。因此,后续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化依然至关重要。随着必要的货币政策紧缩、贸易疲软以及企业和消费者信心下降的影响日益显现,全球经济增长保持温和态势。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下称“经合组织”)11月29日发布经济展望报告,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从3%调整为2.9%。报告预计,全球经济增长速度2024年放缓至2.7%,2025年达到3%。

  经合组织秘书长科尔曼(Mathias Cormann)认为,全球经济继续面临低增长和高通胀挑战。不过,通胀率已从去年的峰值回落。

  2023年前三季度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如何?未来货币政策走向又如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对全球尤其是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金融形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同时,报告分析了在美欧等经济体通胀整体缓解的背景下,全球金融经济仍面临哪些风险。

  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长前景分化

  “全球经济延续复苏态势,但增长前景分化。”《报告》称。

  《报告》根据前三季度的数据分析称,美国经济有望实现“软着陆”。2023年第三季度,美国GDP环比折合年率为4.9%,显著高于二季度的2.1%,为2022年以来最高增速;美国9月制造业PMI为49,连续3个月回升。

  “三季度美国通胀有所升温,核心通胀保持回落态势。”《报告》称,劳动力市场依然强劲但存不确定性。三季度美国新增非农就业持续上升;10月美国劳动力市场有边际降温迹象,新增非农就业人数降至15万人,且失业率进一步上行至3.9%。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1月29日发布的全国经济形势调查报告显示,近期美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增长势头减弱。这份被称为“褐皮书”的报告,根据下属12家地区储备银行的最新调查结果编制而成,是美联储货币政策例会的重要参考资料。美联储每年发布8次“褐皮书”,通过地区储备银行对全美经济形势摸底。最近的一次美联储货币政策例会将于12月12日至13日举行。本期“褐皮书”显示,自10月中旬以来,包括纽约和费城在内的多数辖区经济状况持平或略有下降,仅4个辖区经济实现温和增长。各辖区调低了对未来6至12个月经济前景的看法。

  日本下半年来经济有所放缓,《报告》称,第三季度GDP环比折年率转负至-2.1%,制造业PMI震荡下行。

  欧盟统计局日前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欧元区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环比萎缩0.1%。新华社援引分析人士的观察称,在欧洲央行此前持续加息影响下,欧元区通胀率虽快速下降,但经济已开始萎缩,陷入技术性衰退的风险增大。

  “欧元区三季度GDP同比增长0.1%,连续6个季度放缓,10月制造业PMI降至43,连续16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下,经济下滑风险上升。”《报告》分析称。

  主要发达经济体加息周期近尾声

  美联储7月加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升至5.25%~5.5%,9月和11月暂停加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未来的政策决策将基于对前景与风险的持续评估。同时,美联储继续按计划进行缩表。

  欧央行7月和9月会议各加息25个基点,10月暂停加息,主要再融资操作利率、边际贷款便利利率和存款便利利率分别为4.5%、4.75%和4%,7月起停止资产购买计划(APP)下的到期证券本金再投资。

  英格兰银行8月加息25个基点至5.25%,9月暂停加息,并决定在未来12个月减持1000亿英镑英国国债至6580亿英镑。

  日本银行维持短期政策利率在-0.1%,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目标在0附近,但提高了收益率曲线控制(YCC)的灵活性,以1%作为收益率浮动的参考上限。

  此外,第三季度加拿大央行加息25个基点,澳大利亚、韩国、新西兰央行维持基准利率不变。

  这些风险仍需关注

  在“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分析的最后部分,前述央行《报告》特别提醒了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和趋势。

  “经济增长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报告》称,发达经济体加息的累积效应持续显现,全球经济增长动能趋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全球经济增速将从2022年的3.5%放缓至2023年的3.0%和2024年的2.9%。2000年至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平均水平为3.8%。

  “今年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压力总体缓解,但仍普遍高于目标水平,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或在较长时间维持高利率环境。”《报告》称。

  同时,受到主要产油国延长石油减产措施、中东地区局势紧张等因素影响,能源价格可能再度出现波动。

  “全球债务水平处于历史高位。”《报告》称。随着利率飙升,政府偿债支出大幅增加,许多发展中国家偿债支出已超过教育卫生等社会民生支出,部分发展中国家出现主权债务违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债务总额高达235万亿美元,比上一年高出2000亿美元;债务占全球GDP比重为238%,比2019年高9个百分点。“根据我们全球债务数据库的最新数据,全球债务负担虽仍高于疫情前的较高水平,但已连续两年回落。”

  “全球金融潜在风险逐步累积。”央行《报告》称,美欧等发达经济体金融体系在高利率状态下面临压力。今年3月以来,一些中小银行相继倒闭,前期货币宽松时期积累的风险隐患还可能逐步暴露。在主要发达经济体利率保持高位的背景下,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已暂缓加息或开启降息,本外币利差扩大或导致这些经济体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压力加大。

  “部分国家财政风险上升,也可能向金融风险转化。”《报告》称。

  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学家在最新的预测中调低了2023年全球贸易增速,从早前4月的1.7%调整为0.8%,远低于2022年的2.7%。

  央行《报告》总结称,未来一段时间,全球贸易增速放缓对经济增长的拖累,能源价格对通胀走势的扰动,以及全球高债务、高利率可能诱发的金融风险仍需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