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Center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行至年中,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备受关注。

  当前部分经济指标有所波动,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较以往更为复杂,中国经济将以怎样的姿态进入下半场,又该如何应对?

  专家普遍认为,下阶段,既要坚定发展信心,也要坚持底线思维,进一步高效精准地用好宏观调控手段,用改革举措进一步激发新质生产力培育、新旧动能转换的潜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经济“稳”的特征依然鲜明

  二季度GDP同比增长4.7%,增速比一季度有所回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分析称,这有极端天气、雨涝灾害多发等短期因素的影响,也反映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困难挑战有所增多,特别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国内大循环不够顺畅等等。

  “总体看,上半年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状态,增速保持在全年预期水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

  翻看经济半年报,“稳”的特征依然鲜明。

  “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四大宏观经济指标显示,经济基本盘依然稳固——

  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如此大体量下实现中高速增长难能可贵;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催生新型职业需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1%,物价水平温和回升;进出口和利用外资依然保持高位增长,外汇储备连续七个月站稳3.2万亿美元大关。

  生产供给稳步增加,转型升级稳中有进——

  夏粮获得丰收,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扎实基础;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持续提升;集成电路、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智能绿色新产品表现亮眼,产量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企业利润稳步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9%,连续两个月加快;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增长2%左右;上半年,扣除价格因素,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3%……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技术突破的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各项经济社会指标总体趋势向好,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的底气。”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表示。

  政策持续用力、形成合力

  今年以来,各部门各地靠前发力,围绕扩内需、提信心、惠民生、防风险,出台一系列政策“组合拳” ,促进了经济的稳定恢复,也为长期发展蓄积了动力。

  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关键要形成政策合力。在扩内需领域,不但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同时扩大有效益的投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协同发力,相辅相成创造宏观政策空间,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在稳定经济、促进增长、调整结构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需要“对症下药”。因城施策,积极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扎实做好保交房工作,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快专项债使用,为投资增长提供资金保障。

  “要发挥政府公共投资,对于全社会投资、对于内需的强大的带动作用,要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更大规模的发行来支持大规模的政府公共产品投资,尽快全面启动起来。”张立群说。

  在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看来,下阶段应以力度更大、节奏更快、目标更明确的一揽子稳增长政策扩大总需求;同时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尤其是重塑激励约束机制,充分激发居民、企业等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和活力,加快经济向潜在增长路径收敛。

  “形有波动、势仍向好”

  观察中国经济,看短期波动之“形”,更看长期增长之“势”。

  虽然二季度经济增速回落,但从基本面看、从中长期看,经济稳定运行、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没有改变。二季度经济体量超过32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货物进出口总额都超过10万亿元,这些总量指标规模依然十分可观。

  正如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所说,“形有波动、势仍向好”,短期波动不会改变长期向好大势。

  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增强,新产业新动能培育成长,新型消费、新基建等领域发展活力激发……内生潜力不断释放,是经济长远向好发展的基础所在。

  目前,市场普遍预测中国经济今年能够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此前,国际机构也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表示,目前制造业生产和投资保持了强劲增长,出口表现良好,市场积极因素在集聚增多,再加上宏观政策加大支持力度,下半年经济增长目标能够较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