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目标,其中包括“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8月11日,《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对外公布,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对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
意见提出了“到203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的总体目标,同时也提出了不同领域的专项目标,包括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左右,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超过1.2亿千瓦;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45%左右等。
事实上,《意见》早在今年2月份就已经审议通过,并且在之后推出《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等多项绿色转型的专项文件。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绿色转型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挑战。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环境约束偏紧的国情没有改变,化石能源和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较高,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此外,全球绿色转型进程面临波折,环境和气候议题政治化趋势增强,绿色贸易壁垒升级。《意见》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顶层设计文件。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强统筹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制定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科学开展考核,加强评价考核结果应用。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左右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意见》明确将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在化石能源方面,将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坚持先立后破,推进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同时,坚决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深入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接下来5年逐步减少,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重点区域继续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积极有序推进散煤替代。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22.7亿吨,同比减少3900万吨。其中5、6月份我国水电出力大幅增加,风光发电快速增长,火电发电量同比分别下降4.3%和7.4%,带来耗煤量大幅减少。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了《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提出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的主要目标、建设要求和保障措施,为煤电清洁低碳转型画出了“路线图”。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主任张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资金支持、政策支撑、优化电网调度等多角度保障下,煤电低碳改造示范项目将如期推进,可优选农业废弃物或沙生植物丰富区域开展生物质掺烧改造;在新能源丰富且消纳具有一定压力地区,开展绿氨示范;在适宜地区实施烟气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推广应用二氧化碳高效驱油等地质利用技术、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等化工利用技术,因地制宜实施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而在非化石能源方面,明确了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的路线图,要求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左右。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方面,明确要科学布局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光热发电,提升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综合调节能力。到2030年,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超过1.2亿千瓦。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6.53亿千瓦,同比增长25%,约占我国发电总装机的53.8%,其中,风电光伏发电合计装机(11.8亿千瓦)已超过煤电装机(11.7亿千瓦)。同时,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也迈上新台阶。今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1.5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加22%,约占全部发电量的35.1%。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有关负责人指出,新型电力系统“双高”(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特性日益凸显,安全稳定运行面临较大风险挑战。针对电力系统生产结构、运行机理和功能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系统稳定问题,国家能源局也将着力优化加强电网主网架、提升新型主体涉网性能、推进构网型技术应用、持续提升电能质量,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安全稳定保障。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董万成此前坦言,我国消费侧低碳转型任务艰巨,当前我国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仍有超过10%的产能能效低于基准水平,全社会节能挖潜亟待强化,终端用能清洁化低碳化水平有待提升。
《意见》明确,将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大力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广节能低碳和清洁生产技术装备,推进工艺流程更新升级。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持续更新土地、环境、能效、水效和碳排放等约束性标准,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建立健全产能退出机制。合理提高新建、改扩建项目资源环境准入门槛,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
国务院在今年5月份印发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也对上述传统行业作出了更为明确的规划,同时将加快用能产品设备和设施更新改造。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孙颖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加快步入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大量低效、落后设备产品成为制约转型升级发展的突出短板。以电机为例,目前我国电机保有量超过30亿千瓦,电机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一半以上,但在役高效电机比重仅为20%左右。考虑到各类生产和用能设备、耐用消费品等普遍具有较长使用寿命,并且对上下游产业和用能环节等影响较大,一旦固化于低效、高碳的粗放发展路径上,从长远看,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美丽中国等战略目标。
与此同时,绿色转型也催生出了一系列颇具经济潜力的新兴产业。《意见》提出,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加快培育有竞争力的绿色低碳企业,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室主任魏琪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新能源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应。新能源产业具有强大的带动能力。新能源产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产业链较长,涉及产业较多。发展新能源产业,不仅可以促进本行业的发展,而且对产业链上其他产业也可以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
“这种显著的技术扩散和经济乘数效应使新能源产业有可能成为未来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增长点。”魏琪嘉说,同时,大部分新能源具有清洁能源的属性,发展新能源产业可逐步降低经济增长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清洁化水平,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环境压力,减少经济增长的能源成本和环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