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Center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数量正在快速增长。

  在7月26日召开的2023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上,工信部部长金壮龙表示,截至目前,全国已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万家、“小巨人”企业1.2万家。下一步,将抓紧制定出台《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着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高质量抓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推出更多暖企惠企利企政策,为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近日,各地正在陆续公布入选的第五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公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总计3671家。

  各种数据显示,《“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中设置的“到2025年培育1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目标已提前完成。

  此外,上述发展大会上发布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情况报告》(下称《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已累计有160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占A股已上市企业的比例超过30%。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800多家,占A股已上市企业的比例超过15%。
加快向数字化、绿色化实体经济的转型
  “专精特新”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最近,中央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31条意见,具体细分领域的支持政策也在陆续出台。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会上指出,当务之急是要把中央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31条,切实落到实处。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要立足于实体经济,但发展实体经济并非简单地回到传统的实体经济。

  “事实上,传统的实体经济已经大量过剩了,再多生产也未必有市场需求和竞争力。所以我们面对的是两种不同的实体经济,一种是传统的竞争力下降、过剩严重的实体经济,另一种是数字化、绿色化赋能、生产率大幅提升的实体经济。”刘世锦表示,“专精特新”企业在企业发展中面临的真正挑战是如何加快由传统的实体经济向数字化、绿色化实体经济的转型。这是“专精特新”企业在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之路。

  这一点已经在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分布上有所体现。其中,前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近九成企业为制造业企业,超六成企业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行业领域,并且大多实现了技术新突破。

  作为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浙江盘毂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近8年的深入研发,突破了轴向磁通电机大规模量产应用的多项难题,是全球首家实现轴向磁通电机大批量产业化应用的企业。

  该公司总经理潘存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在同功率下,其生产的轴向磁通电机在体积和重量上可以比传统电机减少50%以上,从而可以节约50%以上的电机制造原材料,从生产制造到终端应用都能够大大减少碳足迹和碳排放。

  值得注意的是,“民营经济31条”也已经明确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这也给了“专精特新”企业更多的发展空间。

  刚刚入选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银河航天(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就在积极参与我国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拓展先进卫星制造技术和卫星产品。

  银河航天联合创始人、副总裁高千峰向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该公司以技术创新为牵引,在与传统航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广泛调研具有先进工业制造能力的地面工业产业配套民营企业,通过联合设计开发等协作模式,引入了多家之前从未有航天配套经历的供应商,充分发挥我国成熟工业体系优势,加速构建面向低成本、批量生产的新型开放式航天产业生态。

  加大“专精特新”企业融资支持
  专精特新“小巨人”在不断扩容的同时,也逐渐成为新上市企业的主力军。《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已累计有160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占比正在呈逐年提升趋势。仅2023年上半年,A股新上市企业中有11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新上市企业的66%。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70多家,占新上市企业的41%。

  “1600多家上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约60%在创业板和科创板上市,更多企业选择在创业板、科创板上市,充分体现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创新属性。”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李妍表示,创新属性很大程度也体现在研发人员占比和发明专利上,各板块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研发人员占比均高于同板块其他企业水平。截至2023年6月30日,上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发明专利数量36.7个,有力支撑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加强对创新型、科技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信贷支持。

  截至2023年6月30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通过IPO、增发、可转债、配股等方式累计融资约1.8万亿元。

  《报告》显示,IPO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最主要的方式,截至2023年6月30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通过IPO累计融资约1.1万亿元,在各融资方式中占比63%。其中,2022年融资规模3076亿元,同比增长48%,增幅比2021年扩大23个百分点。

  李妍指出,资本市场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加快转型升级注入金融活水,有力促进了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所获融资的计划使用情况看,用于新产品研制、新技术开发等的资金约3060亿元,用于产线新建扩建、产线或车间智能化改造等的资金约为7326亿元,合计占在A股融资总额的58%。

  证监会市场监管二部主任王建平表示,后续将深化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积极推动“专精特新”专板建设。在支持股权融资前提下,继续丰富服务工具和产品,特别是适应中小微企业融资需要的可转债、认股权证、优先股等工具,稳步落地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持续提高区域性股权市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和上市培育能力,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专精特新”企业将迎来复核高潮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即使获得了专精特新“小巨人”的资格认定也并非意味着一劳永逸。按照去年新实施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已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效期最长不超过3年。第一批入选的248家企业在去年复核后仅通过155家。第二批入选的1584家企业经过今年复核后,大概保留了1079家,大约减少30%以上。

  但无论是第三批认定通过2930家,第四批的4328家,还是正在公示的第五批的3671家,单批数量均远超前两批。以此比例推算,“小巨人”名单可能还会在明后年迎来更大的变化。

  事实上,那些在“小巨人”名单中消失的企业也并非全部因不达标而淘汰,有的是更上一层楼。工信部数据也显示,前三批培育认定的“小巨人”企业中已有114家成长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占单项冠军企业比重达到13%。

  “我们推动‘专精特新’的目的是在优不在多,是为了真正培育出能够强链补链企业,而不是追求一个数字的快增长。”中国人民大学中小企业研究院副院长孙文凯在此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换,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持续推进,优质中小企业的整体水平也会随之提升,尤其是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准入要求设置也会更加严格和科学合理。

  金壮龙在会上透露,接下来工信部将推动惠企政策落地见效,深入实施《“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抓紧制定出台《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