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Center

  减碳是碳市场建设的终极目的,公平是碳市场运行的重要保证,绿色发展既是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也是全球人类的共同事业。

  近日,2023年服贸会举行“第二届亚洲碳中和产业发展论坛”“2023全球碳市场发展论坛”“全球绿色发展与碳中和主题会议开幕式与欧盟CBAM与中国产业双循环圆桌会议”等多场会议活动。全国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以下简称“CCER”)重启,健全碳排放市场交易制度等,成为热门话题。
  CCER交易系统开户功能上线
  全国碳市场由全国强制减排交易市场和全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双轮驱动。CCER存在于自愿碳市场,是碳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全国强制减排市场的管理规范始于2020年生态环境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部令19号)。今年7月7日,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发布实施后,将为全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提供建设框架和管理规范。

  在“碳中和行动与企业ESG创新”论坛上,北京绿色交易所副董事长梅德文表示,碳市场是低成本、高效率地促进碳中和的工具,为一种金融手段,需要约束机制与激励措施,进而形成两类市场,即强制碳市场以及自愿碳市场。

  8月17日,按照生态环境部的部署,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上线开户功能,与新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实现一对一互联互通,同时开始接受市场参与主体的开户申请。

  就CCER的重启、中国碳市场的未来,梅德文预测称,若参照对比欧盟碳市场规模(2022年15亿吨配额,93亿吨交易量,价格80欧元/吨,7500亿欧元交易金额),未来中国碳市场深入金融化后,以其70亿-80亿吨配额(约欧盟配额5倍),年交易量或将超过100亿吨,价格或超100元,交易额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自愿碳市场已暂停五年,将来必将逐步市场化、金融化与国际化,CCER也终将重启,并在不久的将来进入碳市场。上述背景下,中国碳市场也将在等待与期待中迎来希望。”梅德文表示。

  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
  碳市场可以发挥认证认可的作用,高质量服务“双碳”目标。

  在“2023全球碳市场发展论坛”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莉在致辞中表示,“目前,我们正在推动绿色债券评级采信认证认可结果的相关工作。另一方面,我们加强与碳排放权交易所合作,通过认证认可技术,提升碳交易标的物的质量,确保碳交易的能力和完善碳交易规则,深度融合认证认可加碳交易。”

  李莉表示,认证认可对碳交易高质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认证认可以不同的维度,全面、精准证明一个组织的绿色属性,为绿色贸易提供更多元的保障体系;认证认可以监测检测预测为模块,不断增加认证结果的可信度;认证认可以市场的手段解决市场的问题,真正把标准计量的要求落到纸面上。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方向也表示,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构成的质量基础设施是助推公平减碳、建立全球碳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碳市场作为一个交易市场,离不开计量的作用。解决碳市场绿不绿、信不信、通不通的问题,需要先确定碳市场准不准。

  方向认为,未来在计量标准合格评定的认证、认可、检测全链条的作用下,中国能够实现公平减碳,并且让中国在国际规则的制定方面赢得更多话语权,让中国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也获得公平。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提出,要健全碳排放市场交易制度。

  碳排放交易市场经过多年发力试点,在2021年7月正式开始,开局较好,尚待培育壮大。目前来看,只有电力行业大中型企业进入市场,碳交易一年仅有2亿吨,目前碳价大概是每吨59元人民币,而欧盟的碳价大约是每吨70-100欧元。因此还要尽快在排放配额以外引入自愿减排碳交易,也就是CCER,使经过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能够进场交易。在碳税方面,李毅中认为,应把握时间范围和强度,实施碳税不是增加财政收入而是促进减碳,尽量不增加总税负。

  碳市场扩容可助力应对碳关税
  2023年5月,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以下简称“CBAM”)正式发布。这将对中国企业带来哪些影响?服贸会期间,全球绿色发展与碳中和主题会议开幕式与欧盟CBAM与中国产业双循环圆桌会议举  行。

  在上述会议上,国际绿色经济协会首席专家、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介绍,2022年欧盟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总额为6261亿欧元,CBAM六大类(钢铁、水泥、铝、化肥、电力、氢)覆盖的中国产品总金额是199.6亿欧元,占整个贸易的比重为3.2%,其中受影响较大的是钢铁和铝。经过测算,未来钢和铝出口到欧洲成本会增加,钢会增加4%-6%,铝会增加2%-3%。假如CBAM后续范围进一步扩大,影响则更加广泛。

  刘燕华表示,由于CBAM核算与不同国家碳成本差价有关,而中国碳市场的价格远远低于欧盟价格,中国和欧盟碳市场价格相差10倍左右,从目前状况看中国出口产品需要支付费用,需要非常重视和考虑中国企业如何应对。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周长益在发言环节指出,应对CBAM最根本的措施还是要做好节能减碳工作。一方面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做好节能减排,另一方面在应对CBAM过程当中,无论是材料的准备还是谈判措施的出台,都要做好。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姜维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消费国,也是最大的出口国。CBAM对中国钢材市场的影响,短期来看,影响有限。但从长远来看,对我国钢铁工业产生的影响可能是深远的。因为目前CBAM覆盖的范围已经在向钢铁行业的上下游进行延伸。对此,他建议中国钢铁行业EBT平台要争取我国绿色贸易相关的话语权以及公平贸易的权利,推进欧盟CBAM采信中国自己的平台。

  在上述会议上,欧盟委员会税务海关同盟总司CBAM负责人Vicente Hurtado表示,对进口欧盟碳定价,CBAM是根据进口商品实际碳含量,面向公司收取的税费,而并非针对任何公司企业。如果实现更好的发展,企业必须对碳减排作出相应的努力。除此之外,CBAM将会考虑去减除第三国运营商实际支付的碳价格,例如ETS和碳汇,之所以会推出这样的方法和做法是为了推动碳排放的税费不需要重复收取。除此之外,还将引入CBAM系统,今年10月份将会是过渡期,并且在这个过渡期只需要经过报告而不需要承担财务和税务实际支付,在2026年之前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组织需要继续学习调整和适应。

  欧盟商会主席黎瑞鑫在上述会议上表示,根据相关的研究以及欧盟的企业会员反馈,在短期内CBAM实施,不会对中国企业有太大的影响。从长远来看,随着CBAM全面实施以及覆盖行业商品,以及碳排放的范围不断加大,加之欧盟碳价可预期持续上涨,CBAM对于中国出口商品的影响可能在未来5-10年内逐步显现。

  基于此,欧盟商会的碳市场建议是,首先是进口地能够将水泥、钢铁等重点排放行业尽快地纳入全国碳市场,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这些企业未来可能面临的碳关税的费用,同时,也能够提高国内低碳创新能力,帮助中国在碳约束日益增长的世界中提升竞争力。

  还可以借鉴欧盟所采用的碳排放监测报告以及核查标准,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欧盟碳市场在其第三阶段,也就是2013年至2020年,引入标准化报告框架和指标,以及强制性的要求进行第三方核查,这一举措有助于消除碳市场系统的缺陷,杜绝非法配额交易以及税务欺诈。CBAM法案中也提出,CBAM申报人需要经过资质认证,在这一方面,欧盟可以采取MR标准,牵头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

  此外,中欧双方可以更透明更频繁地沟通CBAM脱碳行动。今年7月份,欧盟官员访问中国时透露,中欧双方同意就CBAM保持进一步的沟通。中国可以积极开展深入研究,包括CBAM碳泄漏以及气候变化,探索合作制定应对策略,并且探索制定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