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Center

  近期,多个重要会议提出,加强新型工业化相关研究的部署。要抓紧抓实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工业是综合国力的根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技术创新的主战场,也是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等战略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新型工业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的目标。“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深化调整。

  作为新时期的关键任务,新型工业化有何“新意”?可以说,新型工业化是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工业化,也是加快绿色低碳的工业化;是自主创新驱动的工业化,也是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工业化;是追求发展质量的工业化,也是以人为本的工业化。

  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持续推进制造强国建设。

  具体来看,既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高水平自主技术要素供给,又要建立和完善产业基础能力评估制度,加快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积极推进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既要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又要积极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发展,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促进制造业绿色化转型。

  新型工业化,关键是打造新竞争力。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但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问题依然存在。夯实产业基础,努力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着力点。

  当然,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也要避免一些误区。比如,认为工业化就是发展制造业,不明确工业化的本质是生产效率变革,忽视对其他产业的现代化改造。再如,认为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占比就应该下降,事实上,上海、深圳等已经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城市,制造业仍是经济增长主动力,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也纷纷推动高端制造业回流等。

  新型工业化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机遇。推进工业化要遵循全球工业化的一般规律,也应立足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新型工业化”和近期提出的“新质生产力”,也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比如,“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等,都强调了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这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础。